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
□王子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近年来,随着全社会范围内“文博热”的持续升温,高校博物馆宛如一颗颗被重新发掘的耀眼明珠,愈发吸引公众的目光,成为人们竞相参观打卡的热门选择。其蕴含的多元价值与深远影响不断彰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文化载体,高校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着新时代的文化育人新范式。
思政教育的立体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博物馆作为思政教育立体教科书,这种沉浸式体验将红色基因解码为青年话语体系,让价值观教育具有了情感温度和认知深度。
沈阳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以兵器和国防教育为特色的博物馆,拥有各类展品900余种、3000余件,展示常规武器装备、军事器材和军事模型,坦克、火炮、导弹等大型武器装备,生动展现国防力量的发展脉络。通过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使精神血脉得以赓续。
沈阳化工大学设立“化工报国·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中心”,围绕雷锋主题,展出藏品2100余种、11000余件,真实再现雷锋在辽宁的生活与工作轨迹;以化学工业发展为主线,讲述从近代化学工业起源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现代化学工业功勋及学校师生的卓越贡献。
以实物与科技手段将历史叙事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使思政教育突破理论说教的局限,有力地呼应了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教育要求。
学科建设的创新实验室
高校博物馆收藏的实物、文献史料等,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研发人员深入研究这些藏品,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开发出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为文化创新注入活力。
东北大学校史馆,全方位展示了东北大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科研成果,是深入了解和研究东北大学历史文化的关键窗口。沈阳音乐学院校史陈列馆集中展现了从鲁艺创立到辗转北迁并扎根沈阳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代又一代鲁艺人的故事。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博物馆配备中外建筑历史多媒体展示、触摸式大屏幕互动、古建筑构件360度全息成像、民居建筑单面全息成像、沈阳故宫大政殿建造过程幻影成像等,以科技赋能文化展示,让建筑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
辽宁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则聚焦中医药文化、历史、药材等内容,对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起着关键作用,是了解中医药发展历程的重要场所。
高校博物馆通过展览叙事、数字传播、文创开发等手段实现藏品里的学术蝶变;通过构建“资源—研究—应用”的生态系统,成为学科建设的创新实验室。
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站
高校博物馆成为公众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高校博物馆之间以及与其他文化机构,通过藏品交换、联合展览、学术研讨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区域文化融合发展,还提升了高校和所在城市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2023年4月,沈阳都市圈七市31家博物馆、纪念馆共同发起成立沈阳都市圈博物馆联盟。搭建起博物馆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开启了文化发展的全新篇章。高校博物馆借此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例如沈阳师范大学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以生命演化为主线,着重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热河生物群”“燕辽生物群”“辽南早期生命”及“辽宁古人类”。沈阳大学自然博物馆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及世界的数千件动物标本,涵盖恐龙、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贝类、生命廊道6个主展区,为参观者打开了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通过科普、文化知识的传播,有效提升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校园文化传承的基因密码库
高校博物馆作为校园文化的关键载体,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心的展览布局为校园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
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造型设计现代、简约、大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化感召力和科技吸引力,生动再现了学校从诞生在红都瑞金,到成长在圣地延安,再到驰骋在东北战场,最终腾飞于辽沈大地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鞍山师范学院的刘兰芳艺术馆、里仁馆、钢·美术馆等文化展馆,系统展示地域特色曲艺史料、评书文化、师生优秀书画典藏以及校歌、校园精神等内容。将校训精神转化为可视化的精神符号,让校史文化获得超越时空的传承力量,极大激发了师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专业学习的热情。
如今,高校博物馆承载的独特文化价值使它在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肩负更多的使命担当,相信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