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机关建设 > 党建工作

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奋勇迈进 ——沈阳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综述

发布时间:2025-10-27 信息来源:沈阳网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沈阳,以一项项世界第一、全球首台套等突破性成就,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奋进姿态,彰显着在全国、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重要位置。

沈阳是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连续5年进入全球创新集群百强城市名单,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连续4年进位升级,在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创新能力排名中跃升至第16位,是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20个科技强市的城市。

五年来,沈阳坚持改革创新,锚定“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奋力建设科技强国、助力高质量发展写就“沈阳答卷”。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沈阳集智蓄力,体制机制支撑、科技创新供给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跃升,向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奋勇迈进。

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沈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加速形成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发展动能澎湃涌动的喜人局面。

沈阳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加强市委对科技工作领导,切实抓好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印发实施《沈阳市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沈阳”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措施,集聚各方力量打造“创新沈阳”品牌。

修订印发《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保障科技安全、成果赋权改革、创新平台建设等重要举措上升到地方性法规层面加以推动,赢得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好评。辽宁辽河实验室副主任李栋表示,《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支持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跨领域协同攻关、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将进一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

沈阳持续优化科创空间布局,“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布局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成势、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奠定牢固基础。

沈阳一以贯之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打造沈阳科技创新核心引擎,一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已拔地而起。4个院士工作站落地,工信部火炬中心东北中心等52个项目落户中央科创区。围绕主导产业布局“一谷七园”产业空间,其中北方算谷已集聚企业超过1500家,产值规模突破650亿元。

现如今的沈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更加精准、科研诚信体系更加完备。这一切,均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之功。

沈阳获批全省唯一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探索“分类精准评价、产研深度联动、成果导向激励”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式。东软集团作为全市首批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单位,挖掘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已拥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62人,其中2025年上半年完成自主认定C类领军人才5人、D类拔尖人才10人,极大助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探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

攻关“沈阳模式”

科技成果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对“四个面向”要求的直接作答。“十四五”时期,沈阳科技成果产出层出不穷,重大科技成果不胜枚举。

在近两届国家科技奖评定中,沈阳创新主体荣获国家科技奖27项,实现“三大奖”全覆盖。自主研制出“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歼-35系列战机、±1100kV特高压变压器等一批大国重器。全国首台光子计数CT进入市场,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填补国内空白。

探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模式”。近年来,沈阳攻克“五轴加工中心”“真空干泵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270个,填补产业链堵点断点49个。在光子CT、超大型盾构机用主轴承、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PECVD/ALD设备、航天用锆无氧饼材等多个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

强化、完善“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为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是沈阳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牵头攻关的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在2022年问世。该项目组成建制化团队,得到沈阳市委、市政府和沈阳工业大学、北方重工、沈阳地铁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攻克了“主轴承材料制备”等12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并在沈阳地铁进行了示范应用,为我国重大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研发应用提供了“沈阳范式”。

2024年,北方重工设计制造的“奋进号”全断面双护盾隧道掘进机创造了单机掘进26.521公里的世界最长纪录。从进入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研发领域至今,北方重工20余年磨一剑,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全面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掘进机等一系列隧道工程装备的设计研发和制造技术。盾构机产品已累计制造300余台,实现了进口产品国产化替代,大幅降低了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

截至目前,沈阳拥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724个,较2020年增长了47.7%,全市科技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崖州湾实验室区域中心等创新平台相继建成运行,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添砖加瓦。辽宁材料实验室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启动运行;辽宁辽河实验室人形机器人落地行走等技术、产品交付客户;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完成九大系统关键技术攻关。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沈阳持续强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效果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9253家,是2020年的3.66倍。独角兽(含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14家,雏鹰瞪羚企业284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家,各类科技型企业数量均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这篇文章,必须下大功夫、苦功夫、真功夫,既要有坚守,更要有突破。

沈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全链条促转化“沈阳模式”,破解“不愿转、不敢转、没钱转、不能转、不会转”难题。创新推出双创+骨干企业、双创+产业园区、双创+产业链、双创+楼宇经济、双创+平台等多种模式,优化双创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开花。目前,我市拥有双创载体289家、技术转移机构77家。

大力建设大学科技园,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水平的有力举措。市科技局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多种模式,已备案29家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区域科技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发展。

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孵化器、加速器、新型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快速弥补短板、锻造长板,构建以中试基地为核心,以“技术研发—验证中试—场景应用—转化落地”为路径的科技成果一体化转化模式,实现从“成果—产品—企业—产业”的升级。2025年,全市概念验证中心达到55家,中试基地达到66家,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15家。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和水平不断跃升,带来了科技合同成交额的大幅提升。市科技局成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723亿元,较2020年增长137.88%,202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突破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