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刘长胜:抢时间,连续三昼夜坚守在实验室
英才简介
刘长胜 沈鼓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先后主持或参与研发国家、省、市等重大新产品、重大科研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市级科技奖励14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10项。
专注行业发展,是沈鼓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刘长胜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他长期从事离心压缩机气动分析、模型级开发,泵类产品水力模型开发以及重大新产品的技术攻关工作,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他的科研成果在产品设计中广泛应用后,使管线压缩机等多种类型的机组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推动了石油化工、空分压缩机等行业的发展。
“模型级是采用相似模化法进行离心压缩机气动性能设计时最核心的单元级。模型级性能的好坏,模型级数据库内存有模型级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组气动方案的合理性和产品竞争中的优劣势。”谈及自己的专业领域,刘长胜信手拈来。多年来,他主持开发出数以百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离心压缩机基本级。从试验台设计到模型级开发,从流动机理研究到软件平台升级,刘长胜在推动沈鼓集团建成国内一流的气动研发软硬件平台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刘长胜告诉记者,我国此前在天然气输送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一直受制于人,为打破不利局面,沈鼓集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压缩机国产化研发。“‘天然气长输管线电驱智能增压站场’项目的研发周期只有四五个月,时间还不到一般项目研发周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哪怕是一丁点空闲都要利用起来。”设计、计算、流动模拟、实验,刘长胜在全流程中一直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已是常态。虽然10年已过,但他对研发往事还是记忆犹新:“那是在2010年‘五一’期间,为抢出两个计算任务中间的那么一点点时间,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坚守在10台电脑前,连续奋战了3天3夜。”
正是源于这种敬业、忘我的精神,刘长胜和团队成员一起克服了周期短、要求高、无借鉴等难题,在招标截止期前成功开发出管线压缩机专用高效率模型级系列。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应用于53台套产品中,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