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人才工作 > 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

人物访谈—闫巧玲:常年奋战在野外的林业研究女斗士

发布时间:2020-08-14 信息来源:沈阳日报

野外实验站和东北地区广袤的林区是她科研的主战场,每年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奋战于此。她从2007年至今一直致力于森林培育学、森林生态与管理研究,为推动森林培育学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她就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闫巧玲。

进行森林保育科研活动,必然要长期扎根于野外,这无疑是个苦差事,对一名女性来说更是如此。闫巧玲介绍说,东北地区森林的生长季在每年的4~10月,这也是她开展林学研究的最佳时段。“开展野外林业调查时,如果样地距离实验站较远,我和其他科研人员一大早就得出发,在道路尽头下车后,一般还要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中午只能吃几口携带的馒头、花卷儿等‘方便’食品充饥。”林区变幻莫测的天气令闫巧玲十分头疼,“虽然每次都会看一看当地县城的天气预报,然后再选择出行,但由于林区小气候效应,很多时候会遇到天气‘变脸’,突如其来的降雨还是会打我们个措手不及。被雨水淋湿是常事儿,但是错过这次调查就要再等下一年的生长季。时间不等人,我们每次都会挨过去后再抓紧时间做调查。”闫巧玲说道。

巾帼不让须眉,闫巧玲无论开展外业调查和室内分析实验,获得第一手宝贵的试验数据;还是抱着“啃骨头”的决心,不计辛苦处理庞大的内业数据,发现科学规律,为快速恢复退化森林、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科技支撑,她从未退缩,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科研中。

“科研不能闭门造车,科研成果应当共享并服务于全社会。”面向退化森林恢复与质量提升的国家需求,针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内树种天然更新障碍解除机制不清的问题,闫巧玲按照天然更新环节/阶段,精准甄别了树种种子传播障碍、种子萌发障碍和幼苗建植障碍的内在机制,创新性提出了解除障碍的林分结构调控范式并成功破解了难题,形成了促进更新的结构调控技术应用于退化森林恢复实践。她还在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多次组织科普夏令营,扩大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广大林农。

英才简介

闫巧玲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生态学会秘书长。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