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熊需海:“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是最幸福的事”
英才简介
熊需海 教授、工学博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系主任。近年来,他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专利奖、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也入选了“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需海多年来在先进复合材料前瞻性技术的探索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上下求索,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在高性能树脂及其先进复合材料教学和科研中执着前行。在当选第九届沈阳市十大英才后,他代表获奖科技工作者宣读了《致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
作为一名痴迷于高性能树脂及其先进复合材料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大学教师,熊需海认为,必须重视复合材料领域前瞻性技术发展动态的追踪和研判。“未来航空航天结构部件不仅要求具有轻质高强的属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性或智能性。”基于这一理念,熊需海团队开展了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探索性研究,系统研究了赋予传统力学承载结构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微损伤自修复、雷达波隐身、阻尼减振等功能的实现途径和内在机制,突破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推进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像2018年9月,阻燃型宽温域宽频橡胶减振材研发成功后,我和团队一起用了3个月时间帮助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完成了千吨级生产线的建成和调试,该企业还拿到第一笔来自高铁制造企业的订单。”面对来年4月的交付期,企业向熊需海发来求助,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材料助剂的精密配制工作。没有丝毫犹豫,他带领7名研究生连续4天吃住在实验室,保质保量完成2吨助剂的配制和分装。2019年10月,由其专利成果“新型含芳杂环结构耐高温双马树脂”制造的某尖端装备复合材料大型构件在北京进行装车试验。当时,刚刚做完胰腺手术的熊需海躺在病床上指导研究生做模型验证,一一解决了装车试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科研成果一定要走出实验室。研究人员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创造价值。”熊需海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