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俞建成:驾“海翼”,连创深海探索世界纪录
英才简介
俞建成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机器人前沿技术中心主任。“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度海洋人物。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授权发明专利44项。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9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近20年致力于长续航力海洋机器人和自主海洋观测技术研究,连创多项水下机器人世界纪录的“海翼”水下滑翔机是他的名片,他就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俞建成。
5月27日,一身休闲装的俞建成现身十大科技英才颁奖现场。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成长与我国长续航力海洋机器人的突破创新发展可谓是“同频共振”,“从2003年开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水下滑翔机相关基础研究。那时,我们面临很多技术壁垒,可借鉴的内容也十分缺乏。要想研发出自己的水下机器人,就必须自主创新。”在随后的岁月中,俞建成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相继攻克总体优化、高效驱动、低功耗控制、轻质耐压结构、运动优化控制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出适用于浅海、深海等海域不同型号的“海翼”水下滑翔机100余台套,为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17年,“海翼”成功下潜6329米,创造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2018年,“海翼”成功下潜7076米,创造水下滑翔机观测应用深度世界纪录;2019年,“海翼”海上连续工作超过200天,创造我国最长续航时间新纪录;2019年,实施了大规模“海翼”水下滑翔机集群观测应用,达到国际最大规模。
在海上开展测试时,对科研人员的毅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无规律颠簸的船体上,测试人员无论是长时间盯着显示器,还是做修改代码等操作,都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晕船。“盯着显示器操作,有时要半个小时,有时达到一个小时以上,只能自己咬牙克服。实在难受,就只能停几分钟,然后再继续。”俞建成表示,科研团队精益求精,技术越发成熟,目前大量海上试验和应用任务已经实现了岸基远程测试与监控。
俞建成及其团队相关技术成果已得到推广应用,在我国海洋中尺度涡旋、太平洋黑潮、南海西边界流、深渊环流等前沿海洋科学问题研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与海洋环境保障的核心调查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