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人才工作 > 院士专家风采

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汪德昭

发布时间:2024-10-21 信息来源:科协频道

汪德昭

(油画作者:杜爱军)


汪德昭,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大气电学家、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汪德昭开创了中国水声学和国防水声学研究,创建、组织和直接领导了有关研究工作,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第一支水声科技队伍,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喜欢自己“动手”


汪德昭时常给年轻人们讲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的实验过程,以此告诉年轻人要“亲自动手,亲临第一线”。对于他本人而言,实验既是获取科学研究的第一手素材,更是科学研究的乐趣所在。


汪德昭从小就喜欢“动手”。读初中时,他听哥哥汪德耀和同学们议论陶瓷和木头都是绝缘体,不导电。于是,一个夏日的雷雨天,他跳上木桌,两手各拿一个陶瓷茶杯,验证木头和瓷器到底是不是绝缘的。后来,汪德昭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非常重视实验技术,他的老师、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吴有训教授也非常重视实验,上大学的那段时间里,汪德昭不仅熟悉各种实验,甚至还学会了吹玻璃器皿的技术,对实验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走上科学救国之路


汪德昭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就读时,适逢五四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汪德昭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因为社会制度落后,科学不发达,要想中国富强,就应当兴办科教、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当时的种种感受,也奠定了他一生奋斗的方向和信念——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1933年10月,怀揣“科学救国”理想的汪德昭乘上了驶往法国的轮船。随着距离向往已久的朗之万实验室越来越近,他的内心不禁掀起阵阵波澜。汪德昭对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的仰慕源自于一次演讲——后者曾于1931年来到中国帮助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其间还进行了各种声援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活动。汪德昭有幸聆听了朗之万的一次演讲,其中“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他应该负有社会责任,并对人类进步尽自己的义务”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汪德昭,让他钦佩不已,并铭刻于心,成为他日后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万里迢迢来到法国的汪德昭在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先后在朗之万实验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法国国防第四研究组、居里夫人实验室等机构做研究工作。他巧妙地创造了一个可控的实验环境,和朗之万共同推导出大离子合成系数,解决了国际上争论多年的问题,荣获法国科学院“虞格”奖金。由这项成果建立的大小离子平衡态的新理论也被人们称为“朗之万—汪德昭—布理加理论”,成为大气电学经典理论。


除了科研工作上的诸多耀眼成果,汪德昭还积极参与并组织留法学生的爱国运动。在他的帮助下,多位爱国学者成功回到新中国,在当时中法尚未建交的情况下,汪德昭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地下大使”。新中国成立后,汪德昭立刻组织学生会的同学缝制了巴黎第一面五星红旗,这面红旗第一次亮相,是在募捐支援抗美援朝大会上。在这次由留法学生会组织的募捐活动中,汪德昭慷慨激昂的演讲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侨胞和学子,仅4天时间便募得53万余法郎和许多金银珠宝等物件。


开创国防水声科研


1956年,党中央发出号召,欢迎海外科技工作者回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角吹响时,本就想将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的汪德昭,奋笔疾书写下了请求早日回国参加建设的请命信。不久后,汪德昭收到了同意他归国的信件,信中还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凡是对人民作出贡献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汪德昭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同年11月,侨居法国20多年,在学术界享有极高声望的汪德昭,放弃了他在巴黎的事业和地位,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从此他的科学人生进入了更为光辉的阶段。


1958年,聂荣臻元帅亲自点将,授命之前曾从事过声呐方面研究的汪德昭负责组建中国自己的水声研究队伍。汪德昭不局限于具体科研问题的研究,而是从宏观角度出发,酝酿和筹划学科体系的构建工作与开展步骤,他结合国情提出四项任务:建机构、定战略、带队伍、定目标。作为赴苏联水声考察小组的一员,他一边调查水声学在学术上和应用上的目标对象,及相关延伸领域,确认开展研究所必需的设备与手段;一边密切关注国际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确定日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方向。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经国务院时任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当时59岁的汪德昭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他为研究所定下的目标是“创建一个能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声学研究单位”。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一个以水声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声学研究所逐渐搭建了起来。他先后在南海、东海和北海建立起水声科学研究站,并根据我国海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高到低,有合有分”的水声学研究发展战略。这一指导方针为我国水声学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并通过之后几十年的科研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汪德昭还为声学研究所制定了一个宏伟目标——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世界声学研究领域中,中国至少要在几个方面处于“领唱”“指挥”的地位。在他的精心培育下,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已经具备了一支高水平的水声科研队伍,并在“浅海声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果。1978年11月,这位“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老人披挂上阵,带着他年轻的“战友们”,完成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深海水声实验。

终生不懈的坚持


汪德昭还是一位“科学大使”,他一直秉持着开放的胸襟和战略的眼光,长期致力于推动声学领域的国际科技开放合作。他通过出国访问、参加科技代表团、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来访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声学研究所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工作者获得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认可打开了新局面。


直到晚年,汪德昭仍坚持给学生上课,带领年轻人一点一点研制实验设备。他曾总结自己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标新立异,一丝不苟,奋力拼搏,亲自动手”。


在社会环境逐渐浮躁的岁月里,他的话振聋发聩:“要反对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扎实的现象。应景的文章,经不起推敲,结果流于形式主义……科研工作是艰苦细致的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没有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做基础,做出的工作是不扎实的,就不大可能有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