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名老专家倾情投入 帮扶农户4078户实现增产增收 市老科协打造银龄惠农“百千工程”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5-10-30 信息来源:沈阳日报

在沈阳乡村田野上,活跃着这样一批科技工作者,他们虽白发苍苍,但身形依旧挺拔、精力旺盛;他们虽已退休,但从未退岗,始终情系“三农”;他们坚守着科技兴农的理想信念,书写着科技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篇章……他们就是倾情参与沈阳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市老科协)“百千工程”的农业老专家群体。

今年是市老科协组织农业老专家送科技下乡、开展精准科技服务促进农业提质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而实施“百千工程”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乡村产业之困”“农民迫切之需”与“银龄专家之能”精准对接,“技术推广之阻”得到有效破解,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打造了银龄惠农“百千工程”升级版,开创了以老年科技人才、智力资源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沈阳模式”。

3.0版实现多维度精准帮扶

沈阳市达连盛粮米业有限公司经理宋力君近来心里美滋滋的,他们种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沈北清水大米再获丰收,同比每亩增产近8.5%。从有机水稻种植合作社发展成米业企业,承包和代耕的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常规高品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

“我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老专家和各级老科协的大力扶持。老专家帮助我们制定有机水稻栽培技术方案、引进优良品种、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在市、区老科协不遗余力帮助下,我们成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主体之一。”宋力君说。

“百千工程”始于2023年,经过3年的动态发展、不断深化,在2025年“百千工程”3.0版时,已经从“一对一”结对帮扶,发展成为“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三级模式共存、互助、融合的多维度精准帮扶。从单一专家结对帮扶农民,升级为以专家团队、老专家工作站为依托,服务产业、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单一老专家无法解决的综合性技术难题,市老科协跨专业、跨领域组建老专家技术服务团队,将服务范围从单一农户扩展到一个产业或一个区域。

在产业集中、需求旺盛的重点乡镇或农业龙头企业,市老科协组织设立老专家工作站或科技服务示范基地。这里既是技术推广的“指挥部”,也是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窗口”,更是辐射带动周边广大农户的枢纽,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实现从“帮扶个别农户”到“提升整个产业”的飞跃。

法库县乡土农业科技专家霍福生从事豇豆良种繁育已有20余年了。他在2018年成立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技术服务推广平台,向种植户推广良种和种植技术,壮大法库县豇豆产业。“百千工程”伊始,霍福生在市老科协鼓励和老专家帮助下,开展了“豇豆复种向日葵双增”项目研究,很快便取得成功。每亩收获豇豆种子300斤以上、葵花籽近300斤,亩均增收1000余元。

“成立法库县霍福生老专家工作站,是对我极大的肯定。我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的智慧和力量,为豌豆产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令广大种植户增产增收、助力产业做大做强,是我们的最大心愿。”霍福生说。

三年来,全市参加“百千工程”的老专家累计达到488人,专家团队39个,建成工作站或示范基地7个,接受老专家科技服务的农户达到4078户、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1个。

 技术推广全程赋能产业发展

加入“百千工程”中的老专家既懂农情又懂民情,他们有情怀、有本领、身体好,在技术推广上倾情投入。“百千工程”技术推广实现了技术内容、人才结构和推广模式上的突破,形成了“一年打基础、二年拓维度、三年促变革”的发展路径。

2023年,“百千工程”全面推广5大门类14项先进适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对特色产业的帮扶。高层次专家“精准赋能”,寒富苹果专家王宏、花生专家孟令文、蔬菜专家田秋梅、植保专家郑平等人,一退休就“转场”加入老科协、加入“百千工程”之中。他们带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行业视野,为特色产业发展破解关键技术瓶颈。

仅仅一年后,“百千工程”便演进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阶段。2024年,全新推广10项绿色防控技术,重点引进新品种,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等新项目,提供从绿色防控到产业发展的全套解决方案。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等地打造了林下松茸菌、刺嫩芽、中草药等项目,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025年,“百千工程”从生产环节到产业发展全程赋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老专家的引领下,技术服务开始向品种研发、精深加工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民市大民屯镇方巾牛村张健蔬菜合作社将设施蔬菜的垄向由南北改为东西,这一变化看似简单,却为农机作业扫清了障碍,从而实现了设施蔬菜耕、种、管、收的全程机械化,成为推动设施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升级的关键一步。

 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农业增效

你知道什么是纳米硒酶蛋白柳吗?这是一种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的柳树品种,其树叶富含硒元素及活性酶类物质,主要用于柞蚕养殖和富硒农产品生产。作为“百千工程”引进的15个新品种之一,纳米硒酶蛋白柳相关产业正成为沈阳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年来,全市引进15个农业新品种、推广关键技术措施47项,粮食种植业、棚菜瓜果业、畜牧水产业、林果业、农机业,均实现了可观收入进账。老科技工作者参与帮扶的粮食、林果、设施农业等种植面积达到23.28万亩,养殖业猪牛羊3.6762万头、鸡74.66万只,帮扶项目增产3.8%、增收3.7%以上。

新民市老科协辽东樬木推广老专家工作站建设了杨树林下经济——刺嫩芽示范基地,发展农户200余户,推广面积5000余亩,亩均效益可达3000元至4000元。驻站老专家在整地、育苗、播种、剪枝等生产环节提供技术服务,将育苗出苗率从30%提升到70%。老专家工作站开展全程服务,收购农户生产的刺嫩芽,解决了农户的销售之忧。

新民市罗家房镇张马夫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食用菌生产专业村。其中最早开展食用菌种植的腾宇食用菌种植场种植北虫草5万盆,年产北虫草干草1.35万公斤,产品热销全国各地。在专家帮扶下,腾宇食用菌种植场解决了虫草污染和产品品质差等问题,种植场驶上发展快车道。在腾宇食用菌种植场的示范带动下,左邻右舍40余户加入食用菌产业中,全村食用菌种植年产值达到2500余万元。

市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沈阳市农业领域老专家有情怀、有本事、眼界宽,既可以连接科研机构,又可以有效连接基层农户,高效地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提高了农民、农业的科技含量,有力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三年只是起点,未来将持续丰富银龄惠农、助农“百千工程”品牌内涵,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兴农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