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期刊到产业一线:沈阳化工大学科协书写服务地方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科协作为连接科研与产业的桥梁纽带,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双重使命。过去五年,沈阳化工大学科协围绕“三型”组织建设,扛牢“四服务”职责,在组织体系构建、国际智力引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志愿服务等领域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实践路径,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强基固本筑平台,打造科技工作者成长沃土

五年来,沈阳化工大学科协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持续完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健全校、院两级科协组织网络,吸纳教学、科研一线骨干力量,实现全校主要学科领域全覆盖,真正成为凝聚科技力量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建立定期工作例会制度,既及时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又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渠道,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在科普阵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申报并成功获批辽宁省科普教育基地2个、沈阳市科普示范基地3个。依托这些平台,连续开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院士专家校园行”等品牌活动,有效推动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特别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举办青年科技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者快速成长。

二、海纳百川聚英才,构建国际创新合作新高地

学校打造的海智工作站已成为引才聚智的亮丽名片。工作站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专项经费保障体系,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6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创新采用“柔性引进”与“刚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引进Raffaella Ocone、Xiaotao Bi、白丁荣、张战国等一批高层次海外人才,推动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落地生根。

2018年联合创办的Carbon Resources Conversion期刊被Scopus、ESCI等数据库检索收录,并入选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2021年与Christopher Hardacre教授合作推出的英文期刊Resources Chemicals and Materials(RCM),期刊已被Scopus收录,即时SiteScore近10,2024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今年7月19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Raffaella Ocone,专程来访开展学术研讨,彰显了该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三、产研融合促转化,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沈阳化工大学科协积极推动教师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专家工作站建设。构建“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协同机制,组织教师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石磊教授团队与大连恒利石化的合作堪称典范:通过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和定向服务的“三定向”订单式研发模式,成功开发出离子液体螯双金属催化剂,应用于全球单套最大产能的碳酸乙烯酯合成装置,该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突破1.2亿元,近两年成果转化金额超2亿元,与恒力石化等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典型案例。这种“把实验室建在车间里”的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培育出一批懂工艺、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志愿帮扶解难题,搭建科技惠民连心桥

学校组建的高素质科技志愿者队伍成为服务基层的亮丽风景线。五年来,志愿者们深入企业、社区,开展科技服务。他们既当“诊断师”帮助企业找准技术瓶颈,又当“联络员”将难题带回学校组织联合攻关,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难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这种精准对接的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中小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提供了低成本解决方案。

五、擘画蓝图启新程,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航向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科协明确未来发展路径:一是持续推进海智工作站提质升级。以申报国家级海智工作站为目标,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网络。加强海外人才服务保障,营造国际化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海外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二是深化专家工作站建设。聚焦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沈阳市主导产业,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加强科技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大科技志愿者规模,开展“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提升服务精准度。建立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科技资源的智能匹配,提高服务效率。四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工作者理想信念教育,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创新的优良传统。优化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关心科技工作者成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校科协真正成为有温度、有力量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未来,沈阳化工大学科协将继续团结带领全校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开拓创新,为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沈阳化工大学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