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技创新技术学会作为4A级社会组织,省、市级的科普基地,扎实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机制与模式。
一、创新组织形式,构建"平台+活动+人才"三维联动机制
学会积极整合青少年科技教育资源,建设“沈阳市青少年科普服务平台”,整合全市科普基地、科技示范校、科普名师和科技辅导员等资源信息,提供在线预约、资源下载、活动报名、线上培训等多元化服务,打造数字科普服务生态系统。五年来,累计注册用户超过3万人,单日最高访问量达1450余人。

学会精心打造“普及-提高-拔尖”三层次的科技竞赛体系,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在普及层面,五年来,学会免费举办各类竞赛活动超100场次,参与学生达5万余人次;在提高层面,组织开展沈阳市青少年无人机竞速大赛、“科学宫杯”机器人大赛等市级科技竞赛;在拔尖层面,承办世界机器人大赛东北赛区选拔赛等高水平竞赛。同时,学会将竞赛与课程相结合,配套开发了系列培训课程和教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竞赛水平。

学会构建了"专家引领、教师主体、志愿者补充"的三级人才体系。聘请10余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组成指导团队,系统培训300余名科技教师,并依托中国科协"翱翔之翼"项目,组建了30余人的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与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开发科技教育理论、实验技能、教学方法等系列培训课程,全面提升科技教育人才专业水平。

二、创新内容供给,推动融合教育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学会快速响应,一周内组织开发100套线上科普课程,内容涵盖Scratch编程、家庭科学实验、航模制作等多个领域。建立了10个科技教育QQ群,提供实时答疑,确保学习效果。同时,持续优化线上教育资源,开发3D虚拟机器人课程等系列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有效降低设备门槛。2022年,学会举办的线上虚拟机器人竞赛吸引了全省450名学生同时在线竞技。

学会推行“探究-设计-制作-改进”四步教学模式,深化体验式学习。在无人机竞速比赛中,学生不仅要独立操作无人机完成比赛,还要学习空气动力学原理,自主设计和改装无人机。在机器人竞赛中,强化学生现场编程和调试能力。学会与企业合作共建5个校外科技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企业生产线,近距离了解先进制造技术,感受科技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走出去”的实践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科技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会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线上展示”的闭环模式。2021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获取学习资料和任务要求,线下完成科技作品制作,再通过线上平台展示评比,提高了活动效率,扩大了活动覆盖面。2023年举办的沈阳市青少年无人机竞速大赛,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2万,有效扩展了活动辐射范围。

三、创新服务模式,深化“科普+公益”融合发展
针对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学会实施了“乡村科技筑梦计划”,采用“定点帮扶、精准施策”的模式,选择5所乡村学校重点帮扶,通过捐赠科技设备、培训教师、开展科技活动等方式,全面提升乡村学校科技教育水平。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开展科技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五年来,累计派出志愿者200余人次,服务乡村师生超3000人次,有效缩小城乡科技教育差距。

学会与4个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进社区”活动,推出科普讲座、科技体验、亲子制作等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与家人一起参与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的科普课堂。特别推出“银发科普”系列活动,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使用、识别网络谣言、了解健康科技等知识。活动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

学会与沈阳师范大学深度合作,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高校-中小学”协同创新机制。组织高校专家参与中小学科技教师培训,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小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校实验室学习和研究机会,提升科研能力。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共建“科技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科技教育课题研究,开发科技课程和教材,促进科技成果向教育转化。

经过五年的创新实践,沈阳市科技创新技术学会构建了多元协同组织机制,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打造了专业师资队伍,建立了普惠共享服务体系,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取得积极成效。
展望未来,学会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融合,重点加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提升科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完善科技教育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形成具有沈阳特色的科技教育理论和模式。学会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宗旨,不断探索科技教育新路径,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更大力量。
(沈阳市科技创新技术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