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古生物科普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打造文化自信新标杆
发布时间:2025-09-11 来源: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作为国内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收藏与研究机构,及首批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近年来坚持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自然文化”为核心使命,积极构建“教育服务+文化传播+公益赋能”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通过锻造专业化团队、创新数字化服务、打造品牌化活动,推动古生物科普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提升”,成为古生物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播的行业典范。

专业化讲解梯队:筑牢科普人才根基

博物馆将人才培育作为科普服务的核心,自2022年起着力打造“专职+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协同发力的专业化讲解团队。团队汇聚26名硕士/博士专业人员,其中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专家领衔的特色讲解团,覆盖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地层学等细分领域,学术背景深度契合《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对科学传播的专业要求。同时招募97名播音主持、旅游、新闻传播、外语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结构化面试与分层分类培训,形成“基础导览+深度解读+特色延展”三级服务体系,实现英语、普通话、俄语三语种全覆盖,为公众提供精准、多元、专业的科普服务。

全场景公益导览:线上线下联动破圈

为满足不同群体科普需求,博物馆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公益导览模式。线上端,2022年推出“云端导览”,覆盖全馆8个展厅、16个展区的108个点位,全年服务19万余人次;地球日期间联合辽宁省自然资源厅举办3场线上导览,  新浪微博直播“恐龙灭绝的那个春天”吸引36.8万观众;2023年打造“线上古生物博物馆”全景展厅,发布优质内容30余条,累计浏览量3万次,初步形成云端科普社群;2024年发力抖音、快手平台,发布科普短视频134条,总浏览量突破17.9万次,形成“云端科普矩阵”。

线下端,2022年“生命教育进校园”走进沈阳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等2所学校,惠及1000余师生;2023年通过专题讲座、化石标本展览、模拟考古实践等多元形式,开展科普研学活动30场次,全年活动覆盖师生近7000人次;2024年,博物馆紧密围绕国家科学教育政策,持续深化“馆校共育”,创新推出“移动实验室”,将优质科普资源输送到偏远落后地区,开展60余场研学活动,覆盖师生近6000人次。2025年精心筹备并开展四场科普进校园活动,与七中附小、南京一校沈北分校、兴隆台锡伯族朝鲜族学校、尚品东越等四所学校签署“馆校共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和“科技助苗行动”合作协议,实现科普资源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沉浸式科普实践:培育青少年科学素养

围绕爱国主义、科学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大思政课”六大主题,博物馆精心设计沉浸式科普活动。2022年推出《博物馆之音》《跟我走进实验室》《生命之重“塑 ”》《自然的记忆》等多个专题科普活动。2023年起创新性开展融合科技与文化体验的儿童科普活动——“生命演化探秘”,把科普讲解与电镜实验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在电镜下观察化石切片,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作为“国家级+省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精心打造“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区,制作10部专题片,内容涵盖翁文灏、李四光等著名科学家的感人事迹2024年邀请12位专家开展“口述史”讲座,2400人次现场参与,徐星院士直播解读“带羽毛恐龙新发现”单场观看量突破15万人次。

文化传播跨界联动:扩大品牌辐射影响力

博物馆通过馆际协作与跨界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馆际协作方面,2024年向沈阳博物馆输出《龙耀辽宁——辽宁地区中生代珍品化石特展》,精选45件化石,其中包括16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向北京遇见博物馆输出《2亿年的地球记忆——恐龙化石特展》联合多机构展出超500件标本,并特别展出2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孔子鸟”,有效推动区域科普资源共享。跨界合作方面,2024年与辽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录制《寻找世界上的第一朵花》等4期科普节目与商业品牌联合开发“热河生物群”IP系列文创,涵盖盲盒、数字藏品、古生物手办等多种形式建立形象版权库与沈北新区科协共建研学基地,形成“科研-教育-产业”三位一体发展路径,2024年AR导览文创旅游点用户量突破50万。

2022年的科普体系搭建,到2023年的品牌化发展,再到2024年的数字化与跨界创新,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始终以“让古生物文化活起来”为使命,通过专业服务、品牌活动、公益赋能,成为公众了解自然历史、培育科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如今,它不仅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生物科研及科普中心,更成为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为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未来,博物馆将继续依托辽宁“世界化石宝库”资源优势,以科技为翼、以教育为核,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助力中华优秀自然文化传承,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