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力量遇见特色农业,便催生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自沈阳市科协“九大”召开以来,全市科协系统锚定“三型”组织建设和“四服务”职责定位,着力促进科技要素向基层集聚、向产业聚焦。在这一政策引领下,2024年,地处辽北冷凉气候区的康平县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县科协精准施策,指导方正河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吕德国教授团队强强联手,共建市级“方正河寒富苹果县域专家工作站”。这一创新平台的建立,既是破解高纬度果业发展技术瓶颈的关键之举,更是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生动实践,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树立了典范。
康平县方家屯镇地处北纬42°以北,是我国鲜食大苹果栽培的高纬度北界。这里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冷凉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然而,当地农业生产长期面临转型挑战:果农多从玉米种植转型而来,对现代苹果栽培技术掌握不足,且长期单一种植寒富苹果品种,导致产业抗风险能力薄弱。面对这一现实困境,2024年3月,康平县方正河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县域专家工作站应运而生。这座承载着科技兴农使命的创新平台,以3年为合作期限,致力于构建适配本地条件的苹果现代栽培体系,填补辽北高纬度果业技术空白。

图 1:康平县方正河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省级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园实景

图 2:园内“国家寒富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标识牌
康平县方正河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依托国家寒富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省级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园等载体,与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沈阳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吕德国在栽培、生理生态、病虫害防控等全链条技术领域合作,扎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图 3:县域专家工作站吕德国教授团队现场指导果树修剪

图 4:县域专家工作站技术人员定期检查果树生长情况、记录果树生长数据
工作站紧扣“本地化适配”与“绿色高效”两大主线,创新采用自然生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省力化整形修剪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寒富苹果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其中,自然生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果园自然生草模式,配合发酵有机肥与配方施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实现年均提升约1%。配合实施避障式割草机、开沟施肥一体机、风送式喷雾机等专业农机具,实现果园管理省力化,每亩减少人工成本300元;省力化整形修剪技术,通过简化树形培养和精准修剪时机管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整合矿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10余种防控手段,在2024年试推广后,示范园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果实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顺利通过海关审核成为出口基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站率先在辽北地区引进“秦脆”“辽农红”等抗寒优质品种,通过适地适栽与抗寒栽培模式等综合技术措施,试栽成活率达85%以上,有效缓解了当地苹果品种单一的问题。

图 5:示范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

图6:园农驾驶拖拉机开展机械化作业
技术落地的同时,工作站始终将“人才育留”与“产业带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采取“田间课堂+集中授课”模式,按苹果关键物候期开展技术指导,2024年累计举办6场培训,覆盖果农300余人次。合作社9名研发人员(含1名硕士、3名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技术攻关,逐步成长为本土技术骨干。在产业带动方面,成效已初步显现,合作社现有寒富苹果基地1000亩,2023年营收156万元;2024年推广应用工作站技术后,优质果率从60%提升至70%,带动56户社员户均增收1.1万元。与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50万斤购销合同,使获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的“方正河”牌寒富苹果实现“优质优价”,直接助农增收20万元。

图 7:果农在示范园内分拣苹果

图 8:示范园680 平方米苹果恒温贮藏库
作为沈阳市科协系统服务县域产业的缩影,方正河寒富苹果市级县域专家工作站以“科技为笔、产业为纸”,绘就了冷凉地区果业振兴的新画卷。未来,工作站将继续深化“四服务”职能,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育、产业升级协同发展,为沈阳乃至辽宁高纬度冷凉地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康平经验”。
(康平县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