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科协九大以来,和平区科协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四服务”职责,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言献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科技动力。
一、深化全域科普,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和平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系统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和绩效考核体系,出台《和平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系列文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在全区115个社区设立科普负责人,50所中小学全部配备科技辅导员,实现科普网络区、街道、社区三级全覆盖。
整合区内资源,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凝聚20余家部门合力,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以96.4分获评全国优秀,成为全省首批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联合多部门印发《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有力推动科普与党建、文明创建、应急管理等工作深度融合。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用好国家、省、市科协资源,持续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每年投入10万-25万元用于社区科普设施升级。依托“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及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校园、走进基层,有效弥补基层科普资源短板。
充分发挥专兼挂职副主席及其所在单位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年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大型活动50余场,社区科普大学开课超7000节,覆盖90%以上居民。2023年联合启迪科技园举办“科创中国”高端制造论坛;2024年,与市六院、兴齐眼科院开展“健康和平行”“爱眼日”义诊,获央视频道等主流媒体报道,显著提升科协影响力。
在全国计算机大会期间,协助市科协开展计算机领域专家学者论坛交流活动,组织引荐和平区该领域科技工作者参与活动,进行更深入、更聚焦的学术和产业交流。
二、凝聚科技人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区科协大力支持建设多级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目前,全区拥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家,省级3家,市级9家,其中启迪文科融合科普基地、兴齐眼健康科普基地、数智融合智慧教育科普基地3家科普基地于2025年8月新获评市级科普基地。
组织科技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养老照护、社区教学等志愿服务,引导科技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防汛抗洪等多领域发挥作用。疫情期间组织援检65人次,捐款捐物12.03万元,服务18家一线单位,科技工作者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显著增强。
聚焦科技工作者实际需求,结合“党员干部进企业”“兴沈人才计划”等工作,协助争取“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尊人才”等荣誉,帮助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及企业创新难题,宣讲人才政策,切实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和凝聚力。
三、推动产学研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目前,和平区已建成院士、专家、学会、海智等四类工作站共11家,累计争取上级资金709万元,为科研攻关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中添干细胞、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3家院士工作站聚焦前沿科技与顶尖人才培养,成功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显著提升了区域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中,2023年东北大学携手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共建院士工作站,引进李得天院士团队,成立真空科技与航天工程研究中心,助推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科研突破。
市肛肠医院、兴齐眼科等6家专家工作站有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市六院与复旦大学张文宏教授合作建站,显著提升传染病防治与突发公卫事件应对能力。
学会服务站联合国家级学会推动技术突破,东大有色固废研究院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作,攻克“零排放清洁生产氧化铝”技术壁垒,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东北大学海智工作站与全球20余国建立合作关系,聘任百余名海外专家,举办国际冶金青年学者研讨会,有效吸引海外智力服务区域发展。
此外,积极推动科学家精神进社区、进校园,讲好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勇攀高峰的故事,展现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
四、积极建言献策,助力科学决策与发展
区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社会民生开展深入调研,多项建议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其中,佟健常委所提《关于在沈阳设立碳中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议》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刘德刚、陈馥、李霞等围绕“科协在振兴突破中的功能定位”提出系列建议,为区域战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科技工作者还就“品质养老”“公园管理”“科技人才留沈”等民生议题提交建议数十条,多次被市、区采纳,为推动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贡献科协智慧。
展望未来,和平区科协将继续紧扣“四服务”职责,强化政治引领,凝聚科技力量,在助推区域创新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更大作为。
(和平区科协供稿)